top of page
钱梦妮

弯腰进入,一座隐喻的花圃



艺术家张如怡在北京UCCA的个展(“低声细语”,2022)中继续发展了她诸多创作线索之一:薄膜。早先出现在作品当中的这种透明塑料材质极尽薄透,类似于大排档、小餐馆常用的那种一次性桌布,垂吊起来有飘飘荡荡的效果,若有似无且便宜平凡(或者说是因为便宜平凡,所以显得若有似无)。她将一根长长的仙人掌刺像缝衣针那样正反面两次穿透塑料布、别住,如法炮制一百次、两百次,针刺均匀平铺,以微小的暴力制造了许多个几乎无法塌缩的三维空间。


在新展中,薄膜变厚了点,以塑料布的形态成为一个临时搭建出来的大棚或花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是透明的,但更有韧性,可以遮风避雨、保温保湿,并且不阻碍光线与视线。曾经丝薄飘荡的薄膜此时显现出直接的力量感,它赋予栽花育种以优良条件、在简单钢架的支撑下建造出符合人类尺度的活动空间。

“张如怡:低声细语”展览现场,2022。图片由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塑料薄膜还出现在新作《被包裹的废墟》(2022)之上,它像一个包装袋套住艺术家标志性的混凝土仙人掌雕塑,侧边用极细的铜丝缝合。略带有折痕的透明塑料纸裹住那仿佛攀附着钢筋生长繁衍的水泥植物,令其像是花店待售的绿植,被赋予了市场价值和生命意义。而在另一件新作《水渍》(2022)中,薄膜再次转变了功能,它是一张不断集结水蒸气凝露的大型浴帘。被封闭在小空间内的水汽不断升腾、变化,凝结、滴落,提示着里外实际隔绝,敞开而孤独。


薄膜在张如怡创作的坐标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的材质特性令其得以成为粘合连接的工具、也可以构建空间、增改视觉效果,同时,它又代表着一种全然属于当代商业社会的物性:便宜/便捷、阻隔/保护。薄膜与艺术家惯常使用的其他诸如水泥、砖块、钢筋、仙人掌等要素一样,都共同助力探索日常生活状态的真实性。


*


当我走进“薄膜花圃”(《沙漠并不悲伤,也并非无人居住》,2022),沿着一条分叉的路径左顾右盼,发现自己被作品包围了——那些艺术家标志性的仙人掌水泥雕塑、木椅或橡皮管构造物,沿着脚下光滑洁净的白色瓷砖方格矩阵彼此交错放置,仿佛天然就这么生长在一起。但与此同时,它们的尺度都非常小,所以我必须弯腰凑近、甚至蹲下来,才能看清那些细密的肌理纹路和微乎其微的缝线。


我的大脑产生错觉,前一秒将所见之物都看成艺术品,饱含艺术家的智慧、劳作与情感,后一秒又推翻这个想法,将眼前一切都重新划分为素材本应归属的类别:工地废料,想干脆径自走开。

“张如怡:低声细语”展览现场,2022。图片由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张如怡多年来的创作重心原本也就是在某种半废弃、半精致的边缘地带建立起来的,她从“装修”这一许多人几乎都会以家庭为单位与之打交道的日常系统工程中挖掘了丰富的原始材料。瓷砖、嵌缝、下水口、墙面、插座、门框无不紧密连接着功能与美学,也足以承载具体而微的社会隐喻(瓷砖—洁净—好坏标准,插座—连接系统—社会化),而且“家庭装修”概念本身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人们从灰土连天的工地通往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覆盖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部囫囵事务。


在塑料薄膜搭造的花圃中,我的观看焦距需要随着身体姿态不断变化,才能捕捉到从空间到微刺之间的不同细节。低头凑近看,鱼缸发着荧光灯的冷光,浸没水中的混凝土仙人掌与管道在边缘部分呈现出斑驳锈迹,底部有一只黑色小鱼在游动(《浸泡景观-2》,2022);退后一步看,鱼缸底座是用一只木凳改造;另一处,俯身才能发现塑料布上的仙人掌刺,它们像整页的短横符号“—”在纸上均匀排布;地上的砖块刺出独独的一根几乎与仙人掌刺同样细微的铁丝,在观察这些时,我又注意到旁侧的钢架腿不偏不倚正好插进砖块的空洞。这些机智和幽默巧妙得平衡了整个花圃由于钢管、水泥、白瓷砖而呈现出来的暗色,在关于宏大系统社会的隐喻中掺入了日常生活之细碎无常。

“张如怡:低声细语”,2022,细节。图片由作者提供。

艺术家对观众身体的引导设计由来已久,她曾经故意降低展厅的门洞(“盆栽”,2019,Grancois Ghebaly画廊)、压缩天花板到地板的空间(“例外状态”,2017,UCCA)、把一扇房间门安放在墙角(《关于空间的梦游》,2021-2022)、在高于或低于视平线的壁龛里放置纸杯蛋糕仙人球雕塑(“现代化石”,2021,星美术馆);新展中,她也在墙壁当中设置大门窥镜(《短暂的凝视》,2022),观者像是听到家门外有异样动静般作趴伏状窥看;另外一间展厅的墙壁当中嵌入长长的锌管,管道剖半、当中填满水泥灰,艺术家在这细长灰色沙漠上悉心“栽种”了许多成簇的仙人掌刺(《碎屑》,2021-2022)——又是一件需要观众使用微距功能拍摄和观看的作品。


在整个展览空间里回荡着“低语”乐音,来自艺术家的影像作品《被风划过》(2022)。她拍下了工作和生活间隙中一些呈现细弱状态的景象:蜘蛛丝在仙人球上浮动,树影在墙面飘零,工地绿罩网被风吹落,在角落莫名不止的滴水。我甚至可以想象主观视角是如何调整焦距,在其中看到遥远的梦境与记忆。


当我不只使用眼睛、还用身体来欣赏作品时,我与作品物件的距离也成为调整自我心理状态的一剂良方。它们邀请我停步、俯身、弯腰、侧耳、凝视,去倾听那隐秘而壮阔的“低声细语”。

 

作者

钱梦妮,喜欢公园和聊天。


展览信息

张如怡:低声细语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22年12月23日至2023年4月9日


感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对本文稿酬的支持。

Comments


bottom of page